2015年6月9日 星期二

有理想難吃飽 青年不下鄉

 日本青年農夫話題正熱,但實際下鄉務農的人數卻日漸減少。 農家子女不回家、外行青年做不來,該怎麼復興農業,日本政府頻出招。 二月初,「新農業人博覽會」剛在東京國際論壇大樓閉幕。從北海道、青森、岩手等日本各地而來的農家、農業學校、就業輔導中心等兩百個機構,透過擺攤、講座和諮詢服務,傳達務農生活的樂趣。

二○一三年度,從東京、大阪到札幌的八場「新農業人博覽會」,共吸引超過七千人入場。負責活動規劃的人力資源公司Recruit Jobs新領域開發組深瀨貴範觀察,日本年輕人職業觀正在改變。「比起賺錢,更多人開始從社會貢獻的角度來選擇工作。

農業正好符合這個嚮往,」深瀨貴範對《東洋經濟週刊》說。青年務農的風潮,也在日本大學校園持續發燒。現在,包括明治、東京農業大學在內,日本有六所私立大學設有農學系。但入學時選填農學系的人數是實際考取人數的三.七六倍。還有三間日本私立大學,計劃在未來兩年內增設農學系。

務農夢難做 青年農夫苦三缺日本下鄉務農正熱,但另一方面,已經下鄉幾年的青年農夫,因為理想和現實的拉鋸,開始退出農業。二○一三年,日本新進農業就業人數,從○六年的八萬一千人,降到五萬人。三十九歲以下的新進青年農夫人數,也從近一萬五千人,降到一萬三千多人。為什麼日本青年不再熱血下鄉?彎腰下田、農耕技術、財務行銷,田園生活處處是考驗。深瀨貴範坦言,「要把務農當正職,並不容易。」

東京農業大學國際食品資訊學系助理教授堀部篤分析,缺技術、缺錢、缺土地等「三缺」,都是難題。想靠天吃飯,理想的農地是第一要件。找不到可用之地,或農地條件太差,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土地到手,還要有一技之長。許多人對技術掌握不足,錯誤的有機農法導致病蟲害問題惡化,甚至禍及鄰居。

即便有了土地和技術,也會因為不懂行銷通路,導致產品滯銷,債務愈積愈多,最後只好認賠放棄。務農難,要找到獲利模式、長久經營更難。日本全國新進農業就業諮詢中心針對三十九歲以下青年農夫調查發現,務農兩年內可以自給自足的比例只有一四%,五年內被迫放棄務農的比例高達三成。

務農的難處,二十七歲的船木翔平深刻體會。兩年前,他和同齡的伊藤宏、三十二歲的大神辰裕,攜手創立FIO。除了在東京近郊生產高麗菜、蜂蜜等五十種產品,他們也自己開拓通路,要把菜賣進幼稚園等不同市場。「我們不只想做農業,更想透過農夫市集等活動,讓當地人感受到農地存在的意義,」
船木翔平對《東洋經濟週刊》說。

但草創初期,三個大男生專心跑活動、打市場,沒能兼顧產量。最後,FIO全年營收只有二二○萬日圓,扣掉成本,獲利只剩六十萬日圓(約十六萬台幣),三個人只能咬牙度日。兩年來,FIO理想的獲利模式在哪裡,三人還在摸索。辛苦又沒錢 農家子女不回家像船木翔平這樣白手起家的獨立農家,每年僅以不到三千人的速度緩步增加。農家子女,依舊佔日本新進農業工作者裡的八成。但三十九歲以下的新進農家子女正在快速減少,從○七年的一萬人降到一三年不到七千四百人,衰退近三成。農家子女為什麼不返鄉繼承家業?三十七歲的宮治勇輔話說得直接。「我從小就不想繼承爸爸的事業。

農業生活可以說是『6K』,辛苦、骯髒、狼狽又臭,還賺不到錢,無法結婚,」他對《讀賣》說。他從沒想過回家繼承養豬事業,只想當個體面的創業家。直到大學時期,他邀請朋友回家吃烤肉。一聊之下,才發現養豬多年的父親對豬肉出貨的通路一無所知。他花時間苦學,發現生產端和消費者之間的層層距離,讓農家再怎麼努力,也難逃低收入的命運。十年前,宮治勇輔辭掉在人力派遣公司的工作,返鄉養豬,誓言扭轉日本農業處境。父親的養豬事業,在他手上轉型為宮治豬株式會社。他深耕品牌,勤辦烤肉體驗活動,終於在○八年拿到農林水產大臣獎肯定。隔年,宮治勇輔成立非營利組織「農家子弟網」,要從「三缺」做起,幫助更多農家子弟返鄉務農。除了每個月舉辦交流會、講座,讓農家女子學習財務、生產、行銷等經營知識,也在日本各地辦活動,讓他們扎根地方人脈。宮治勇輔認為,許多農家子女和自己一樣,握有在大都市工作的企業經驗。「希望他們結合父母的農業技術、優勢,和自己的經營技術與人脈,創造出新的農業經營模式。這樣的農家愈多,日本農業就愈有活力,」宮治勇輔對《讀賣》說。但比起一般青年農夫,農家子女返鄉繼承家業,怎麼讓父母接受不同經營理念,成了一大難題。

眼看著日本農業工作者平均年齡持續升高,突破六十六歲,怎麼複製青年農家的成功經驗,是日本政府不得不面對的挑戰。發補貼辦學校 日本政府出招二○一三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喊出四十歲以下青年農夫,十年內倍增為四十萬人的目標。至少五年不倒,穩定靠務農維生的新增青年農夫人數,也要從一萬倍增為兩萬人。為了鼓勵年輕人投身農業,找到自給自足的生存模式,日本政府在兩年前推出「青年務農給付金」制度。從實習兩年、經營五年,審核過關的青年農夫可以拿到最多一年一百五十萬日圓的補助金,彌補收入不足。投資農業的企業,只要擴大徵才,也可以獲得一年一百二十萬日圓的補助金。為了彌補青年農夫的知識與技術落差,超過兩百個日本農業團體和企業,也結盟成立社團法人Agri Future Japan,在一三年成立「日本農業經營大學校」。為期兩年的課程設計類似商學院MBA,涵蓋農業、企業經營、實習訓練,且每年只收二十名學生。有資金、有訓練,能不能取得理想的土地,還是決定日本青年農夫能不能以農維生的關鍵。為了將日本農地利用率從五○%提高到八○%,日本政府也推出「農地銀行」,讓農地供需更透明化。但截至去年底,農地銀行收到的申請總需求面積超過二十三萬公頃,地主有意出租的面積卻不到五千公頃。農地供不應求的同時,將近四十萬公頃的日本廢棄耕地該怎麼轉化,開啟青年務農的新熱潮,考驗著日本政府的智慧。